日韩欧美中国a v-日韩欧美在线综合网高清-日韩欧美在线中文字幕-日韩欧美在线视频观看-国产人妖系列在线精品-国产人妖视频一区在线观看

Internet Develppment
互聯網開發& 推廣服務提供商

我們擅長商業策略與用戶體驗的完美結合。

歡迎瀏覽我們的案例。

首頁 > 新聞中心 > 新聞動態 > 正文

人臉識別新規落地兩月,監管部門在行動!執法聚焦這些場景

發布時間:2025-08-08 11:00:11來源: 南方都市報

  

 

  經歷了人臉信息被廣泛攫取的“野蠻期”,如今,人臉識別技術應用規范進入一個全新階段,多地監管部門對濫用“刷臉”等行為出手。

  據南都·隱私護衛隊了解,今年4月起,重慶市委網信辦等五部門聯合開展濫用人臉識別技術專項治理工作,對部分場景下強制“刷臉”驗證個人身份、安裝攝像頭拍攝人臉未設置提示標識等問題進行重點整改,還開出了首張“人臉罰單”。

  不止重慶,今年以來,上海、北京等多地網信部門也對攝像頭漏洞、人臉識別技術濫用等問題施以“重拳”——這與新施行的多部“護臉”相關法律規定有關。幾個月過去,這些地方整治情況如何?哪些問題最突出?

  日前,重慶市委網信辦相關負責人接受南都·隱私護衛隊采訪。該負責人表示,目前該辦牽頭對教育、物業、智能網聯汽車、銀行貸款等七大場所近30家企業開展了人臉識別技術使用情況現場評估,累計發現問題131個,主要涉及未履行顯著告知義務、第三方處理者違規使用信息、敏感個人信息未加密存儲等。

  評估30家企業“刷臉”情況,發現問題超百個

  對人臉信息的收集處理,可能發生在特定場景下,也可能在不知不覺間。

  近兩個月,南都·隱私護衛隊針對部分場景強制“刷臉”、人臉信息采集標識設置等情況進行走訪實測,發現“刷臉”仍是一些景區主流甚至唯一身份驗證方式。另外,居民小區、地鐵站、高校、商場、公園、餐廳六類場所攝像頭安裝密度很高,但僅有少部分設置了顯著的提示標識。

  毫不知情時被收集人臉信息,還可能發生在售樓處里。6月,一起公開通報顯示,重慶大渡口區網信辦調查發現,屬地某公司在售樓處私自安裝人像采集設備,在未向個人告知采集人臉信息,取得個人單獨同意的情況下,累計收集、存儲客戶信息1.2萬余條,含人臉信息5000余條,用于精準營銷、中介分紅。該網信辦對這家公司作出責令限期整改,給予警告,并處1萬元罰款的行政處罰。

  據了解,這是重慶開出的首張“人臉罰單”,也是近期重慶市委網信辦牽頭開展濫用人臉識別技術專項治理工作的一項成果。

  南都·隱私護衛隊從該辦獲悉,通報中的企業在收到處罰后采取了多種整改措施:一是針對人像采集設施設備和信息處理終端設施設備,安置醒目的提醒提示牌;二是采集顧客人臉信息,需要簽訂同意書;三是對信息進行脫敏、分類管理;四是建立個人信息安全管理制度。

  6月1日,國家網信辦、公安部聯合公布的《人臉識別技術應用安全管理辦法》正式施行,“刷臉”這一身份識別方式的使用受到嚴格限制。新規落地前后,重慶、上海、北京等地網信辦及相關部門紛紛開展治理行動。

  據重慶網信辦消息,4月以來,該辦聯合五部門開展濫用人臉識別技術專項治理工作,整治對象包括全市八類重點場所、七類重點問題。行動開始后,重慶各區縣也相繼開展濫用人臉識別技術專項治理工作,全面摸排人臉識別技術應用的重點場景,強化企業機構合規指引。比如,渝北區開展高校人臉識別技術專項檢查,江北區開展社區物業領域人臉識別技術專項整治等等。

  近日,重慶市委網信辦相關負責人在接受南都·隱私護衛隊采訪時表示,從2021年開始,重慶市委網信辦聯合多個部門組織開展違法違規收集使用個人信息問題專項治理,已完成對800余家互聯網平臺(APP、小程序、網站、信息系統等)和20余家重點培訓機構、50余家酒店的督導檢查。同時,聚焦餐飲、停車、商超購物三類掃碼消費場景開展專項治理。目前,全市4000余個公共停車場、5000余家餐飲門店實現純凈掃碼消費。

  上述負責人表示,今年的人臉識別技術專項治理工作,是在前幾年的基礎上開展的。目前,重慶市委網信辦牽頭對教育、物業、智能網聯汽車、銀行貸款、健身、景區、交通七大場所近30家企業開展了人臉識別技術使用情況現場評估,累計發現131個問題,主要涉及個人隱私協議、人臉信息采集和使用等環節。這些問題集中表現為,未制定個人信息保護相關制度、未履行顯著告知義務、第三方處理者存在違規使用行為、敏感個人信息未采取加密存儲措施等。

  公眾“護臉”建議:物理遮擋手機、電腦攝像頭

  小區、寫字樓強制使用“刷臉”才能通行,多地售樓處記錄購房者人臉信息用于“殺熟”定價,公共衛生間“刷臉”才能免費領廁紙……早年,“刷臉”曾被廣泛運用于各類場景,“人臉”幾乎成為人們第二張“身份證”。

  近年來,隨著公眾隱私保護意識加強,“刷臉”背后隱藏的安全風險逐漸引發公眾擔憂,而《辦法》的出臺為人臉識別技術應用提供了可操作性與可執行性的有效指導。不過,由于經歷過無序濫用階段,強制“刷臉”等行為仍存在于不少生活場景中,短期治理有一定效果,推動人臉識別合規應用常態長效治理也勢在必行。

  重慶市委網信辦相關負責人向南都·隱私護衛隊介紹了其在持續監管和改進人臉識別技術應用方面的多項計劃。

  值得關注的是,重慶市委網信辦將建立個人信息保護行業自律規范。其將會同行業主管部門指導行業協會制定發布個人信息保護建議、注意事項、自律公約和合規指引,明確個人信息保護具體要求和操作準則,征集遴選推廣個人信息保護優秀案例,引導企業機構強化自律約束。

  另外,重慶市委網信辦還將強化隱私保護技術在智能消費場景應用。持續強化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支持重慶市企業、高校和科研院所圍繞隱私保護申報國家和市級重點項目;加強產學研合作,推動隱私保護科研成果在產業應用中迭代升級,提升成果轉化率;繼續實施高新技術企業和科技型企業“雙倍增”行動計劃,加快培育一批隱私保護領域的科技企業。

  此前多位專家向南都·隱私護衛隊強調,人臉信息作為敏感個人信息,具有唯一性、不可更改性等特性,一旦泄露或者被非法使用,將對個人的人身和財產安全造成極大危害,甚至還可能威脅公共安全。

  公眾如何更好地“護臉”,重慶市委網信辦就此支招。

  一是強化保護意識,降低泄露風險。謹慎授權生物識別功能,優先選擇密碼、短信驗證碼等傳統驗證方式,僅在必要場景(如銀行開戶、高鐵進站)使用人臉識別;警惕“強制刷臉”要求,如某些APP以“便捷”為名強制要求人臉登錄,可向監管部門投訴;必要時也可使用虛擬身份或動態驗證。目前,部分平臺支持“虛擬身份證號”或“動態人臉模板”(如每次驗證生成臨時加密數據),減少原始生物信息存儲;確保在非使用情況下物理遮擋手機、電腦攝像頭,避免被惡意軟件遠程激活。

  二是規范使用行為,減少暴露場景。控制社交平臺信息曝光,避免在公開平臺發布高清自拍照、身份證照等,防止被生成“深度偽造”內容(如AI換臉視頻);關閉社交軟件的“地理位置標簽”“人臉識別標簽”等功能;對商場、景區的“互動屏幕”“智能試衣鏡”等設備保持警惕,發現未經授權的攝像頭,立即向管理部門舉報;拒絕街頭“掃碼送禮”等需“刷臉”的活動,此類數據可能被轉賣至黑市,參與市場調研或抽獎時,明確拒絕提供生物特征信息。

  三是依法維權,主動捍衛權益。了解《個人信息保護法》等法律法規,個人敏感信息處理需單獨同意并告知用途,若發現企業違規收集人臉數據(如未明示用途、強制收集),可向網信辦、市場監管局舉報;遭遇信息泄露后,立即修改關聯賬號密碼,凍結銀行卡;保存信息泄露證據(如短信、郵件),通過法律途徑要求侵權方賠償;關注“人臉識別第一案”(杭州野生動物世界案)等典型判決,了解司法對生物信息保護的立場;支持公益訴訟,推動行業規范發展,比如部分法院已支持“無感知刷臉”無效的訴求等。

  出品:南都數字經濟治理研究中心

  采寫:南都N視頻記者樊文揚 發自北京

最新資訊
? 2018 河北碼上網絡科技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冀ICP備18021892號-1   
? 2018 河北碼上科技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