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初,醞釀已久的互聯網優質內容創作“滬九條”正式推出。上海將著力打造互聯網優質內容創作集聚區,健全產業配套服務、開放內容創作場景、完善職業發展通道等,支持優質內容創作和創作者集聚,構筑互聯網產業高地。
業界人士表示,此舉旨在打造互聯網內容創作“夢工廠”。真正的“夢工廠”,顯然更注重一個完善的創新生態——通過合理布局,實現服務便利化、場景多元化、支持常態化,在一片豐沃“土壤”中,頭部的創作者自會脫穎而出。
內容創作如此,更大范圍更深層次的創新,更是如此。
上周初,十二屆市委七次全會審議通過《中共上海市委關于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考察上海重要講話精神為國擔當勇為尖兵深化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的意見》,上海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邁出新步伐。
今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親臨上海考察,賦予上海新的重大歷史使命和戰略任務。圍繞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考察上海重要講話精神,上海明確要在科技創新上“為國擔當、勇為尖兵”。
何以當“尖兵”?在最前沿領域率先探路、在關鍵核心技術上帶頭突破、在新質生產力培育發展上作出示范,是重點著力和發力方向。
其中重要一條:很多方面的“尖兵”,都來自一個強大而厚實的“基底”。
這個基底,就是生態。
習近平總書記在上海調研“模速空間”時就強調了生態,指出上海要總結好以大模型產業生態體系孵化人工智能產業等成功經驗,加大探索力度,力爭在人工智能發展和治理各方面走在前列,產生示范效應。
上海市委全會上,在強調保持戰略敏捷、提升創新效率的同時,也強調要注重體系構建,花了相當篇幅突出“生態”。
上海市委書記陳吉寧指出,深化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要在構建一流創新生態和產業生態上走在前列、當好標桿。
全會《意見》明確,構建一流生態,要健全科技金融支撐體系,完善創新型企業培育體系,打造全球領先的科創園區,深化國際科技開放合作。
良好的創新生態,意味著數據、資金、算力等各類要素在一個集約空間中高度集聚,創新主體能夠及時、便利地獲取要素資源,得到有效支撐,并在相互交融、碰撞、競爭合作中迸發創意、產生機遇。
模速空間等創新集聚區展現的“上下樓就是上下游”,多區著力推動的校區、園區、城區聯動,政產學研密切合作等,均指向一個良好創新生態。
全會上,還著重強調了“企業生態”。
在分組討論時,與會同志都有深刻感悟,有了一大批初創企業,才可能長出獨角獸。
龍頭企業、頭部企業,是在好的生態下成長起來的。企業生態,需要“厚度”。而提升厚度、優化生態,需要各方面在引進、培育、支持企業方面改進方式方法,擺脫傳統路徑依賴。
比如,不能“重引進、輕培育”,習慣于招引成熟項目,而缺乏“從無到有”培育初創企業的耐心、定力;不能“重后期、輕前期”,在創投基金支持上,習慣于在成熟期“錦上添花”,缺少在初創期“雪中送炭”。
同時,在吸引、服務頭部企業時,亦應著眼其對中小企業、創新企業的孵化帶動作用,進一步釋放溢出效應。
構建企業生態培育體系,正是為解決厚度問題,針對不同規模、不同能級企業,分層分類予以支持,并提供全生命周期跟蹤服務。
比如,對初創企業的金融支持,加大“種子期”投入,搭建好概念驗證等公共服務平臺,推動有潛力的科研項目轉化為創新企業。對已形成產品和產品落地、成長加速的企業,有針對性提供對接市場、空間保障等服務。
《意見》亦明確,支持專精特新和隱形冠軍企業鞏固擴大細分領域領先優勢,支持獨角獸、瞪羚等高成長企業產品迭代、市場開拓,支持領軍企業提升產業鏈創新鏈整合能力。
對各級政府來說,這意味著需精準判斷企業在不同階段的不同需求,因情施策提供針對性的服務,同時保持高度的專注力和耐心。
與之相關的另一個命題,是“人才”。
要有一大批的創新企業,基礎是有厚實的創新人才隊伍。能夠將科創成果轉化為科創項目,進而轉化為科創企業,意味著這些人才要兼具科技和市場兩個層面的“大腦”,同時成為懂市場的科學家和懂科學的經營者。
這樣的要求,也意味著人才培養模式的重大變革。
全會指出,要大力培養造就創業者隊伍。具體而言,在高校、科研院所人才培養上注重注入創業基因,引進創投基金、創業導師,在提高學生科研能力同時激發創業熱情;同時,幫助創業者組建創業團隊、搭建對接平臺,助力準確捕捉市場需求,更好優化技術發明、改進創業計劃。
圍繞創業者,把技術人才、管理人才、營銷人才匹配起來,產生知識重疊、強化跨界共享、形成“化學反應”。這樣的事,只有在一個強大的生態中才能做成。
而要形成這樣的生態,考驗的往往是那些最基礎的、常常不易被“看見”的功夫。
有厚度,才有深度,也才有高度。拿出足夠的耐心和定力來培育,“厚積薄發”,自會有收獲。
原標題:《【上海一周】上海的“生態密碼”》
題圖來源:海沙爾 攝 圖片來源:陳正寶 攝 編輯郵箱:shzhengqing@126.com
解放日報·上觀新聞 觀見工作室出品
來源:作者:解放日報 朱珉迕